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捕鱼历史悠久,东晋(公元317—420年)时,在上海吴淞江(今苏州河)两岸的居民以捕鱼为生,利用潮间带潮汐涨落,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作“扈”。唐陆龟蒙《渔具诗》“扈”序云:“列竹于海澨曰扈。”《初学记》引梁顾野王《舆地志》云:“扈,业者滨海渔捕之名,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出,名之日扈。”随着生产的发展与社会分工,在江河湖泊及沿海,捕捞渔业开始兴盛并逐渐专业化,分为内陆江河捕捞及沿海海洋捕捞渔业。 上海的捕捞渔业,历经兴衰变迁,但历代政府未加倡导,渔民沿袭传统的捕捞方法,产量不高,且受官吏、渔霸的压迫剥削,世代贫穷,生产发展缓慢。清光绪年间,南通实业家张謇(季直)主张发展中国的新式捕捞渔业,并倡议成立渔业公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渔业公司收买了德国人的一艘拖网渔轮,定名“福海”,在上海吴淞成立“江浙渔业公司”,开创了上海的机轮海洋捕捞渔业,使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捕鱼方法有了改变。至1935年,上海机轮捕捞渔业曾有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长江口渔场基本被日本渔轮霸占。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机轮渔业稍有恢复与发展,投产渔轮略有增加。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渔轮由解放初期的26艘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最多的250余艘。后因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逐步调整渔轮数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渔业,1985年成立上海远洋渔业公司,先后引进大型拖网加工渔轮“开创”“开拓”“开发”“开丰”号4艘及“开源”号远洋运输船1艘。此外,还通过国际渔业合作的方式开展过洋性合作捕鱼,1986—1990年间,先后有12艘渔轮与伊朗合作捕鱼。1989年5月—1991年6月又先后4次派出渔轮20艘在西非摩洛哥沿海合作捕鱼。从此,上海的捕捞渔业开始跨出东海、黄海,走向世界渔场。 而上海的淡水捕捞以长江捕捞和内河捕捞为主,长江口盛产银鱼、凤鲚、刀鲚、虾蟹类,为上海市民所喜爱。 (摘编自《上海渔业志》)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