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使用电子图像感应器感光的数码相机已成为当今市场的主流,胶片已经渐渐变为一个“ 神秘的传说”,但相信不少人还一定记得胶片相机,它给我们留下了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美好的回忆。当照相机“咔嚓”一声、快门一开一合的时候,虽然是短短的几秒钟,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那么,你知道这都是哪些化学变化吗?
真相是这样的
照相胶卷上涂有一层薄薄的乳胶,里面均匀地布满了溴化银微粒,溴化银呈现出淡淡的黄色,对光线十分敏感。照相机快门一开,光线就会透过镜头,照到胶卷上,有一部分溴化银会迅速分解,变成黑颜色的银颗粒和溴。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银不是银白色的吗?怎么会变成黑颜色的呢?整块的银是白亮的,但细细的银粉却是黑色的,物质的颜色与颗粒大小密切相关。拍完的胶卷不能见光,需要在药水中让胶卷显影。
显影液是由一些还原性药物配制的,使溴化银以见光分解的银微粒为中心,生成许多的黑色银粒。光线强的地方,黑色银粒多;光线弱的地方,黑色银粒少。这样就把感光后生成的潜影显现出来了。这样胶卷上就出现了“ 白头发黑脸”的人像。
但显影以后的胶卷依然是不能见光的,因为还有很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溴化银,需要再用一些药剂将它清洗下来,不让它再次感光。用硫代硫酸钠配成定影液,它能和溴化银里的银离子结合,溶解在水里,这样胶卷上就没有感光的溴化银了。
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要用到溴化银,而且它们冲洗出来之后也都是色调颠倒的:红花显深蓝色,蓝天发黄光,绿叶变成品红色。用彩色正片翻照以后,色彩才恢复正常。
溴化银具有感光性,常用于照相底片。因溴化银见光分解成银和溴,但在光照减弱后,银和溴可重新化合为溴化银:2AgBr→2Ag+Br₂↑ (条件为光照)其实,溴化银除了用于照相外,在变色镜片中也经常使用,在普通玻璃中可以加入适量的溴化银和氧化铜的微晶粒。当强光照射时,溴化银分解为银和溴,分解出银的微小晶粒,使玻璃呈现暗棕色。当光线变暗时,银和溴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于是镜片的颜色又变浅了。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