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但大家对它的看法有些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可以展示纪念、爱好、信仰等;不喜欢的人则认为纹身纯属“无聊”,没事对自己皮肤下手,而且毫无美感。其实,这跟纹身在中国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一般人会习惯将纹身与黑势力联系在一起,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春秋时期著名的吴国、越国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也就是说,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老祖宗,都是文身(即纹身)爱好者。《淮南子》记载,文身“剂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那时候吴越在中原诸国看来属于蛮荒、偏僻之地,喜欢峨冠博带、广袖轻扬的中原贵族士大夫是不太看得上文身的。在更早之前的周朝,文身用于刑罚,犯罪者身上施加“墨刑”,刺上文字,作为一种鲜明的标识。可见当时人们很注重形貌的完整,不然文身不会被作为处罚。
当然在吴越地带,文身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后来墨刑也叫黥刑、刺字,刘邦手下大将英布在秦朝就被施加了黥刑,脸上刺字。汉朝建立后,《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延续了刺字的刑罚,汉文帝曾经废除过它,但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又陆陆续续沿用。
所以文身刺字在古代长期被作为刑罚,被刺字的人多是勇悍好斗的恶人,这是大家见了纹身者会心生怯意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知道,古代也有文身被追捧的情况,例如《水浒传》中就有好几个梁山好汉满身“花绣”,格外吸睛,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绰号来源。
展开全文
“花绣”是古代对文身的一种漂亮形容。从唐宋时期开始,中下层民众之间开始流行文身刺青,目的和现代类似。唐朝手艺高超一些的刺青匠人,收费都不低;而到了宋朝时期,文身群体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人:一是市井群众;二是军队士兵;三是犯罪者。
第一种人可以参考梁山好汉“短命二郎”阮小五,他的胸前就纹着一只“青郁郁豹子”,像他一样混迹社会底层的汉子,大多用这种方式展示个性;第二种就有历史原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各方势力争斗不断,出现了一个电视剧都难拍清的“五代十国”历史时期。
所以各方军阀发明(或者说沿袭)了文身标志法,给士兵们刺上军队标识,这样可以防止士兵跑路,也能准确区分敌我;同时,也有一些王朝继续把文身刺字作为刑罚。赵匡胤建立宋朝,给大宋定铁律军规时,就学习前人,设定了流放刺配的操作。
武松流放孟州、宋江流放江州,都是刺了“两行金印”上路的。上层社会和文人一般对文身避之唯恐不及,也就宋朝时期稍微开放些,虽不许皇族刺青,但书画皇帝宋徽宗却称赞过身上有花绣的李质是“锦体谪仙”,还惹得宰相李邦彦效仿。
宋朝名将狄青是普通士兵出身,刚入伍时脸上就刺了字;另外名将呼延赞、岳飞等人,更是主动刺字表示为国尽忠,可见文身在当时社会也成了时尚。这种时尚只局限在底层,明太祖朱元璋就明令禁止刺青,刺青者会获罪。但文身还是作为一种偏门审美流传下来,后世的黑势力团伙全力追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纹身者不良”的社会认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