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全网粉丝200万+”的魏小河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本次“青年漫谈计划”聚焦他的阅读与写作。于他而言,“每读一本书,就是去一个地方走走看看。”他自言想做读书的人而非读书人,前者相较后者,要少一些庄严与责任,更显得活络自由。如他所说:“读书只是他所做的一件事,而并非一种身份。”
魏小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01 阅读与写作对我来说是
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张恩惠:想先问小河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开始分享读书?
魏小河:和很多人一样,当你读了一些书,特别是有关文学的书之后,就会被激发起来去写东西。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想着以后以写作为生,但这件事情是非常渺茫的。因为我在江西的一个乡镇长大,在县里读高中。在县城,成为一个写作者或成为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听起来是很遥远的事情。
当我想写东西的时候,一开始是在本子上写,早期还在QQ空间上写。工作之后,我会选择下班后去图书馆看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那时微信公众号兴起,我的写作也愈发频繁,就创办了公众号,开始分享读书的内容。写的越多,分享的越多,读者们就慢慢给我正面反馈。有了反馈,这一条线索就成为了一条主要线索,之后我就着力写和读书相关的一些文章、书评或读书随笔。它是一个有必然性,也有随机和偶然的东西综合组成的行为,也许没有做这些,我可能还是会写别的东西,不会放弃写作的冲动。
张恩惠:虽然小河总说自己比较懒,很多事情坚持不下来,但他可能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学爱好者当中把爱好坚持得最彻底的人。有一个特别的行为,小河他工作之后觉得太疲惫,但下班之后还会去阅读图书,说明他真的把它作为爱好,作为娱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魏小河:我觉得坚持这个词有点不恰当。因为坚持就代表着你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或是和一些阻力来对抗,才有所谓的坚持。对我来说就不存在坚持,只是去做而已。因为坚持听起来就比较难,我好像很难坚持做到什么事情,就是我有时候想要写日记,我也就没有坚持下来,慢慢地它就没有了。但我还是在写,就是一年可能只有某几天会记一下,对我来说阅读和写东西不是一个需要坚持的事情,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
你刚刚提到说下班之后还阅读这件事和很多人的体验相反。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我确实处在摸鱼的状态,每天就想下班去图书馆里读一些可能没有任何用处的书。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社会的规训对我来说好像有点远,我没有那么快地去想到我未来要赚多少钱或干什么。我还处在非常散漫的状态当中,所以能够很有动力地去持续读书这种不计利害,没有什么现实收益的事情,然后变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变成一种习惯之后,它就没有那么容易说需要坚持,这就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
02 做一个读书的人而不是读书人
张恩惠:想问问小河为什么最后决定把新书叫作《读书的人》?
魏小河:“读书的人”一词是我这么多年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的一种自我定位或自我觉察。大概好多年前我在公众号推荐了一部电视剧《我爱我家》,就有人留言说你这个读书人竟然还看电视剧,实在是有辱斯文。我就想怎么了吗?读书人多么高贵吗?电视剧都不能看吗?我会反思,“读书人”这三个字是不是长久以来被赋予了太多的重量,除了指代“阅读的人”之外,它好像还有个“知识分子”的概念,读书人是要承担一些大业的。我很警惕自我崇高感,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容易让自己魔怔的事情,所以我不是很喜欢自诩为“读书人”。
“读书的人”就是读者了,只不过它好像听起来更轻松一点。我翻开一本书,就是一个读书的人,我也可以是一个听音乐的人,一个旅行的人或是一个随便走走的人。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会把你圈住,你不需要为了这个身份牺牲付出变得苦哈哈,变成一个连看电视剧都配不上的人。我希望人是更自由、更开阔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书是一件比较轻松和日常的事情。
张恩惠:这本书分成了四个章节,每一节各有指涉。比如说第一辑叫“星辰时刻”,主要讲的是张爱玲、萧红还有安妮·艾尔诺;第二辑叫“多元世界”,可能讲的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第三辑是“汉语的另一种风度”,其实是华语原创的一个现状,第四辑是“生活在他处”,主要讲的是游记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所以我还想问一下小河你平时在写写读读的时候更加倾向于赏析哪一类型的文章?
魏小河:我发现我们在讨论读书的时候,不是在讲同一件东西。昨天还有人留言,说他认为读书首先是要获得知识,然后是自我提升。这没有错,但是在我这里这不是唯一的阅读目的,我的阅读可以概括为“业余性阅读”,就是它不是专业阅读,我对书的兴趣比较广泛博杂,也没有特别多的设限,当然还是有自己的趣味上的区别,比如我对物理和数学就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也看不懂。还有我不是很喜欢研究领域特别细的学术书。
我的阅读首先是基于一个审美的需要,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获得,所以我一开始读的是散文。我所获得的满足来源于文字组合之中独有的一种美感,这是我最初的动力。之后就读了更多的书,就有了知识上的快感,包括读一些思想史的时候那种不断被推翻,不断延展的思维碰撞也很动人。同时我还是会慢慢形成一条线索,因为文学书读多了之后,对这块也了解得更多,自己也补了很多理论的东西,所以这方面可能是我会读得比较用功一点的类别,其他书还是保持一种业余性。
03 文学是一种体验,人生也是
张恩惠:在文学阅读上,我和小河有很多重合的爱好。比如都喜欢《夜晚的潜水艇》,小河最喜欢《竹峰寺》和《音乐家》,又比如欣赏《海边的房间》,小河也很关注《试菜》,想请你聊聊怎么看待陈春城、黄丽群的书写。
魏小河:当时读到陈春城的时候还是觉得很不错的。每个人心中都有文学的丰碑,任何一个新人小说家出一本书如果就和托尔斯泰、乔伊斯比,那肯定比不过,但放在当下的语境中,陈春城有他的独特性。独特性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情。首先他的题材很独特,关注到天才的消逝,这和塞林格纯真的消逝的探讨还不一样,他完全是基于比较个体的经验,然后写作中的历史感没有那么重。其次我比较喜欢他的语言,是比较轻盈的,又有古典文学的美感。
黄丽群首先吸引我的也是语言。她的语言很阴暗、鬼魅,我本身就比较喜欢黑暗系的东西,然后她的结构性很强,那个结构和技巧也许会有一个弊端,就是你在读的时候会被感觉被控制了,但当最后的那个部分出现的时候又会让人很震撼。除了这些,我还喜欢她的主题和讨论的事情,她讨论的事情是在城市生活中受损、边缘、不被看见的故事,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样一些故事。这和主流的关注土地、地域的书写很不一样,所以我也很喜欢。
张恩惠:读小河的文章,就像是一趟随书而行的旅途,打开任意一篇,就跟着你的感受走了,你不太关心个人履历和创作背景,甚至会有意避开这些。
魏小河:对,我觉得文学是一种体验,就像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因为你在体验很多人的人生和他们的世界,其实文学也是这样。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
张恩惠:所以你从来都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魏小河:我觉得我从来都是这样,没有变化。我一直都很珍惜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本来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和我的性格有关,也和我的身份有关,我不是为了获得某些专业性去放弃自己的表达。当然也可能和我的位置有关,我身处边缘,不在北京、上海这些文学交流中心,也不在体系里,所以自我反而被保留下来了,但我也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所以也没有说非常坚定现在的状态。站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一切都还在成长着呢。
原标题:“全网粉丝200万+”,读书博主魏小河的阅读与写作
栏目主编:陆梅、李凌俊 文字编辑:袁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