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曾是与楚国并立的超级大国,双方争霸长达百余年,被《左传》誉为春秋四强之一。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个强盛一时的国家并非亡于外敌,而是毁于内部分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晋国的覆灭,直接催生了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这三家卿族在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中笑到了最后。那么,其他曾经显赫的卿族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让我们从晋国霸业的奠基者晋文公说起。

晋文公重耳的人生堪称传奇。他在即位前曾流亡列国长达19年,期间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始终追随左右。这些从龙之臣在文公即位后都得到重用,其中就包括先轸、狐偃(文公的舅舅)、赵衰、魏犨等家族。再加上原有的韩氏、士氏、栾氏等世家大族,以及提出假途灭虢的荀息之孙荀林父,晋国政坛的几大势力就此成型。

文公去世后,继位的晋襄公早逝,临终前指定年仅7岁的太子夷皋继位。但大臣们认为幼主难以服众,在拥立新君问题上,狐射姑(狐偃之子)与赵盾(赵衰之子)产生激烈冲突。最终狐氏因刺杀支持赵盾的大夫阳处父而失势,被迫流亡翟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群臣最终还是拥立了年幼的夷皋(晋灵公)即位。

晋灵公长大后宠信奸臣屠岸贾,荒淫无道。他因不满赵盾劝谏竟起杀心,结果反被赵盾之弟赵穿所杀。此后晋国政局持续动荡,在晋景公时期,先氏家族因先縠(先轸之孙)在邲之战中违抗军令而失势。这一时期,荀氏家族开始分化:荀林父的后代称中行氏,其弟荀首的后代则称智氏。

晋景公晚年重蹈灵公覆辙,宠信屠岸贾。在屠岸贾的构陷下,赵氏几乎遭遇灭门之灾,仅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即赵氏孤儿)在韩厥保护下幸免于难。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著名戏剧《赵氏孤儿》。

晋厉公时期,栾书与荀偃联手发动政变,拥立晋悼公。悼公励精图治,使晋国重现霸业。但好景不长,在伐秦之战中,栾氏与荀氏、范氏结下深仇。到晋平公时,栾氏终因树敌过多而被其他家族联手铲除。

随着君权衰落,晋国大权逐渐落入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之手。经过长期内斗,范氏与中行氏首先出局。剩下的四家中,智氏一度最为强大。智瑶向赵襄子索地不成,便联合魏、韩攻打赵氏。危急关头,赵襄子以唇亡齿寒之理说服魏、韩倒戈,最终三家合力灭掉智氏。

至此,晋国仅剩赵、魏、韩三家卿族,晋君形同虚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诸侯地位,标志着晋国彻底分裂。这个曾经称霸中原的强国,就这样在内斗中走向灭亡,为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