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16日,第36个州通过了《第十八修正案》后,美国国务卿发布正式公告宣布该修正案获得批准。[66]随后美国国会和各州议会必须提出并通过相关配套法案,确保在修正案于一年后正式生效前完成相关立法程序。[66]
1919年百威啤酒发表一则广告,宣布将根据《沃尔斯泰德法》对其经典啤酒进行配方调整,并于1920年上市。
1920年1月17日,《沃尔斯特德法》正式生效,美国正式进入全国禁酒时代。[67]联邦政府当时派遣了约1520名专门的禁酒执法人员,负责在全国范围内监督法令的执行,并由以下三个联邦机构共同负责,分别是美国海岸警卫队执法办公室、[68][69]美国财政部辖下的国税局禁酒局、[70][71]以及美国司法部辖下的禁酒局。[72][73]
支持禁酒令的人士对禁令的前景高度乐观,该修正案的起草者之一、参议员莫里斯·谢泼德(英语:Morris Sheppard)甚至幽默地表示:“《宪法第十八修正案》被废止的机率,犹如一只蜂鸟拖著华盛顿纪念碑飞到火星一样不可能。”[74] 尽管支持者信心十足,反对禁酒令的声浪也逐渐浮现,当时甚至有讽刺禁酒令的歌曲在社会间流传。1919年,英国威尔斯亲王爱德华访问加拿大返回英国后,向他的父亲乔治五世国王讲述了一首在美加边境小镇听到的歌曲[注 2]:
二十四洋基,渴得嘴巴干,
翻过边界线,只为喝口甘。
黑麦酒一开,洋基开心唱,
“天佑美国啊,天佑吾王啊!”[75]
医疗界同样对禁酒令感到不满,因为当时许多医师普遍将酒精作为治疗用途开给患者。1921年,美国国会甚至召开公听会讨论啤酒的医疗价值,[76]随后全美各地医师纷纷展开游说活动,要求放宽禁酒令对医疗酒精的限制。在1921年至1930年间,美国医师光靠开立威士忌的处方收入即达约4000万美元。[77]
《沃尔斯特德法》虽然禁止了酒精饮料的制造、进口、贩售与运输,但该法第29条明文允许私人家庭每年最多可自行酿造200加仑的葡萄酒或苹果酒,唯独不允许私酿啤酒,因此许多葡萄园特别为家庭酿酒用途种植葡萄。此外该法案其实并没有禁止人们喝酒,使得许多民众在1919年禁酒令生效前夕,抢购并囤积了大量的葡萄酒与烈酒。同时,邻近的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的酒类生产与贩售并未受到限制,因此大量美国人跨境购买或将酒品非法走私回国,使这些地区的酿酒业在禁酒令期间蓬勃发展。例如在美加边境的底特律河一带,因为地理因素难以严格管制,成为走私烈酒(rum-running)的重要路径。美国政府也曾向英国抗议巴哈马拿骚的地方官员纵容走私活动,但英国殖民地部负责人拒绝介入此事。[78]英国政治家温斯顿·邱吉尔更曾公开批评美国禁酒令,认为这项法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侮辱”。[79]
走私与囤酒
编辑
1922年,一名警察站在装毁的汽车旁,一旁摆满了充公的私酒
烈酒在禁酒令时期直接被倒入水沟
禁酒令开始实施后不久,人们便迅速地找出各种方法违法制造、取得并囤积酒精。许多上流阶级的民众在禁酒令正式生效之前,即提早大量囤积了各种酒类饮品,以确保自己在法律生效后仍有充足的酒精存货。时任总统威尔逊卸任后,便将私藏的酒类运送至自己在华盛顿的住所。其继任者哈定总统更将自己庞大的私人酒藏直接搬进了白宫。[80][81]
禁酒令在1920年一实施后,违反相关法律的案件便大量涌现,早在1925年,记者H·L·孟肯就认为禁酒令并未奏效。[82]历史学家大卫·奥辛斯基(英语:David Oshinsky)在总结丹尼尔·奥克伦特的研究时指出:“禁酒令在针对工人阶级的穷人时最为有效。”[83]历史学家莉莎白·柯恩(英语:Lizabeth Cohen)也表示:“有钱家庭可以囤满酒窖而安然无事,但穷人如果仅仅私酿了一瓶啤酒就可能惹上麻烦。”[84] 这导致工人阶级对于雇主能随时取用私酒,而自己却不被允许的现象感到强烈不满。[85] 禁酒令生效后仅一周,全美各地就有人开始贩售小型的携带式蒸馏器。[86] 美国政府针对违反《沃尔斯特德法》的调查案件,在1920年前六个月内即达7291起;[87]而到了1921年,全年调查案件更暴增至29114起,此后案件数量仍持续攀升。[88]
人们又发现静置60天的葡萄汁就会自然发酵成酒精浓度达12%的葡萄酒,而且葡萄汁并未列入禁售品项,导致葡萄汁产量在禁酒期间迅速增加至原本的四倍。一些商店开始利用法律漏洞,贩售葡萄浓缩汁的同时在产品包装上标示出“避免葡萄汁发酵成酒精饮料”的方法;[89]
一些药局则透过贩卖含约22%酒精、带有药味的“医疗用葡萄酒”来规避禁令限制。[90]
由于工业用乙醇可能会被非法用于酒精饮料制作,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制造商在工业酒精中加入添加剂,使其变得难以入口甚至有毒,避免被饮用。对此,非法酒精制造者聘请化学家协助去除毒性成分,而联邦政府又进一步强制加入更致命的毒物,包括甲醇、吡啶和苯的混合物,以防止非法饮用。[91]不过,纽约市的医学检验官们公开反对此一政策,认为这将对大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根据统计,在禁酒令废除之前,全美约有一万人因饮用这种变性酒精而中毒死亡。[92] 纽约市医学检验官查尔斯·诺里斯(英语:Charles Norris (medical examiner))认为,美国政府在明知加入毒性物质并无法阻止饮用行为的情况下仍持续执行此政策,故应当对因此而死亡的人承担道义上的责任。[92]
1933年关于禁酒令结束的新闻片段
另一种被非法酒精取代的致命物质称为“罐装热源”(canned heat,商品名Sterno(英语:Sterno)),原本用于燃料用途,是将甲醇与变性乙醇加入凝胶剂混合而成。人们通常利用简易滤器(例如手帕)来过滤这些物质,制造粗劣的酒精替代品;这种酒精虽然也有毒,但致死率较低。[90]
加州橙县查获的非法私酒,摄于1932年
家庭私自酿制酒精饮品变得相当普遍,而酿制烈酒比自酿啤酒更简单。[90]家酿烈酒在北方城市被称为“浴缸琴酒(英语:bathtub gin)”(bathtub gin),而在美国南方郊区则称之为“月光酒”(moonshine)。因为非法私酿酒精涉及逃税,执法人员积极追查取缔。[93]私酒贩们也因应此情势,特别改装他们的汽车与卡车,强化引擎与悬吊系统以逃避“酒类税务官员”(又称“revenuers”或“revenue agents”)的追捕,因此这些车辆被称为“月光酒跑车”(moonshine runners或shine runners)。[94]另一方面,一些商店也合法出售制酒用的原料,例如廊酒、威末酒、苏格兰麦芽与乙醇本身。[95]
林献堂在1927年至1928年的环球旅游中,即目睹美国在禁酒令实施期间,仍有大量美国人私下喝酒的情形。当他在纽约受林茂生招待时,林茂生问他是否喝酒。林献堂表示在禁酒国饮酒不犯法吗?林茂生就请侍役取威士记装在茶瓶中,并笑称“寒夜客来酒当茶”饮酒。隔壁桌见状即跟随泡制,相视而笑,“真所谓公然之秘密也。”[96]:346-347
1930年10月,绰号“戴绿帽的人”(the man in the green hat)的知名私酒贩乔治·卡西迪(英语:George Cassiday)公开承认自己曾在十年内向国会议员私下贩酒。卡西迪在《华盛顿邮报》头版发表文章,揭露当时约有80%的国会议员都违反禁酒令饮酒。这篇文章在1932年大选不久前发表,并对“湿派”民主党的选情产生显著影响。“湿派”主张禁酒令非但无法有效阻止犯罪,反而导致了规模庞大的黑社会犯罪集团出现,并指出州与地方政府需要酒类税收支持财政运作。随著支持禁酒令的态度逐渐减弱,许多城市居民开始期待禁酒令的废止。[97]1932年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民主党在选举平台上便主张废除第十八号宪法修正案。[98][99]
1933年禁酒令正式废止后,许多过去的非法酒贩与支持解除禁酒令的商人,顺势投入合法的酒精贸易市场;而某些犯罪组织则将其非法贩酒所建立的资源与网路,转移至其他合法事业或是保护费勒索活动中。[100]
“医疗酒精”
编辑
烈酒用处方笺
在美国禁酒令期间,医疗用途的酒精成为了合法取得酒精的重要管道。禁酒令实施后的短短六个月内,全美已有超过15000名医师及57000名药剂师获得了贩售或开立医疗用酒精处方的执照,而1921年至1930年间,医师们光透过开立威士忌处方就赚取了约4000万美元。[101] 根据历史学者保拉·梅希亚(Paula Mejia)于2017年在《Gastro Obscura》的报导,1920年代每年大约有1100万张酒精处方被医师开出;甚至有一名医生在一天之内开出高达475张威士忌的处方。处方单也容易伪造与滥用,不少私酒贩子向不肖医师大量购买签名空白处方单,以从药局合法取得酒精。1931年,就曾经发生400名药剂师和1000名医师涉及大规模处方贩售丑闻,但最终只有12名医师与13名药剂师受到起诉,罚金也仅有区区50美元的一次性处分。[102]
当时,透过药房贩售医疗酒精的行为,俨然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在《大亨小传》等当代知名文学作品中。历史学家更推测,知名药局连锁“沃尔格林”能在1920年代从20家迅速扩张到525家分店,正是透过大量销售“医疗酒精”。[102]
执法情形
编辑
3K党支持禁酒令的宣传画
尽管禁酒令刚施行时,多数美国民众仍选择遵守,[20]但许多地方政府或地方社区却对禁酒令持不同立场。例如纽约州与马里兰州即公开反对,甚至拒绝完全配合联邦的禁酒政策。[103]
禁酒令在执法上缺乏有效的中央执法机制,导致各地执法行动标准不一,有时甚至需要地方神职人员自发成立义勇队协助执行禁酒令。[104] 此外美国幅员广大,各州之间地理环境极为多样化,包括山地、峡谷、沼泽、湖泊以及与加拿大、墨西哥间漫长的边界与沿海港口,使禁酒执法人员在缺乏足够人力与资源的情况下,很难有效遏止私酒贩运。[105]
艾尔·卡彭,禁酒时期的芝加哥犯罪组织领导人。
位于芝加哥近郊的西塞罗因具有众多反对禁酒令的族裔社群,使著名黑帮首领艾尔·卡彭得以在警方的眼皮底下长期经营非法酒精交易活动,建立自己的犯罪帝国。[106]
另一方面,三K党在1920年代中期虽然声势浩大,时常高调谴责私酒贩运,威胁将透过私刑团体严惩违法者,但实际上组织松散,几乎没有发挥任何实质作用。到了1925年后,三K党对禁酒令的执法已呈消极态度,甚至间接促成法令执行上的困难。[107]
禁酒令的施行对美国酒精产业造成沉重打击,也形成庞大的地下黑市。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各州政府的财政受到严重影响,迫切需要恢复酒类税收作为收入来源。在此背景下,主张废止禁酒令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当选美国总统,他的政见之一便是推动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最终美国在1933年通过《美国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正式废止禁酒令。[108]
禁酒令废止后,酒精产业迅速复苏。例如圣路易在禁酒令之前即是重要的酒类产地之一,当地主要的啤酒厂在1933年3月22日起立即恢复酒精供应,甚至提前备妥五万桶啤酒,成为美国禁酒令后最先恢复供应的城市之一。随著啤酒产业复苏,数以千计的工人重新找到工作,其他酒类业者亦纷纷跟进。[109]许多过去从事非法酒精交易的组织与个人,也逐步转为经营合法的酒精贸易市场,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