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也好,鸡汤文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号

——尽信书不如无书!

能来这点击本篇文章的,至少是历史爱好者,大概率还有业内大咖,不管什么身份和职称,在这里一律平等,这也是网络介质的重要魅力之一。如果读史想要读出点深度或者像老衲这样还想“侃”点啥的,那就必须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读史,要有独立的思考,就像本文开头的那句人尽皆知的口号说的那样,用老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就是

——穿透力

回归主题,老衲斗胆认为,除去野史和演义什么的不谈,能上得了台面的那二十四史之中,能称得上准确客观、可信度较高的只有《史记》和《清史稿》两个。

理由如下——

兰博万,首先得看这部书的“出版单位”

一般情况下,上一届“班子”的“回忆录”(也就是断代史)由下一届掌权者来撰稿,比如,《唐书》是宋朝人写的,《明史》是清朝人编的,听说明史还弄出点小插曲,掉了不少脑袋。

这就带来了一大弊病,这样的史书客观和正面的材料一般比较少,批判、埋汰的一股脑造出一大堆,也难怪,不把屎盆子扣准了,前朝这也好那也好还改什么朝换什么代呀!

特别是新旧两朝交替的哪一段敏感时期,可以说很多史书记载的基本上不可信,都是前朝如何不堪,如何滴难以入目......常用的有什么三千佳丽呀、伟哥呀什么的。我朝XX太祖带领不堪压迫的人民如何顺应天意民意,如何拯救万民(当然顺道也拯救下那些佳丽,食色性也嘛)。如果编撰者稍微露出点前朝的好处,那是不了得地,怎么着,想复辟呀,反X复X呀,拉出去砍了………

最典型的大家不用我说都知道了,金庸先生的著作中也有提及,所以《明史》没什么可看性,也没啥学术价值,还好网络时代横空出世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聊慰寂寞,感谢当年明月。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

有。

《史记》就是一个特例,汉朝之前各诸侯小国也有史官,但是那些没有代表性,顶多算“地方志”。只有《史记》集众家之大成,千古第一唱,无人能比。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像你所说的,汉朝也有前任班子呀(秦朝),就不存在弄虚作假的猫腻儿吗。

必须先矫正一个概念,史记不是秦史,人家从三皇五帝就开头了,横跨将近三千多年,秦史只不过是一丢丢,就算把这点儿都撕了,史记还是史记,还是名著。

如果说非得要较真儿的话,也就是楚汉争霸那一段估计不怎么“实在”,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嘛,因为现任领导姓刘,姓项的只能自认倒霉了,但是论篇幅论字数,应该算九牛一毛,就算“把这咕噜掐了别播”,貌似也不影响整部著作的价值,不要太较真儿,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儿呀!

兰博吐,要看这本史书的原始资料

引用一句老人家的语录: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大多数的史书资料来自官方,没办法,自从晋朝以后,修史就成了官方的活儿了,国家垄断了,听说还盖了个豪华办公楼——“国史馆”。费用财政划拨。史官的生活水平是有保障了,可是中国有一句古话大家一定都听过

吃人家的嘴短

听明白了吗,史官是公务员了,史书自然是“公务书”了,官味儿十足,国字号的著作。资料也是这样,收集了很多前朝资料,得先看看哪些对我的“衣食父母”不利,先挑出来扔到一边,听说要涨工资了,走,领钱去。

但是,西晋以前好象不是这样,史官没有“编制”,更别提公务员待遇了,你愿意写史随你的便,写完了咱们一块看,不管饭。很多君主也不干预编写过程,反正不在我这“开支”,你自己捅咕去吧。

好了,《史记》从此诞生了,半自费的,民间的。起码当时的财政预算,没有列出这一项开支,不但不给钱,还差点把司马迁的小命儿给咔嚓了,好险!

兰博斯瑞,要看“总编”的脸色

这个总编,指的就是史官的现任领导——皇上大人,文字狱那些就不用浪费口水了,太气人了,就连经常在K厅唱“贞观长歌”的李世民,都蹦出来干预史官的正常“写作”,就更别提什么昏君了,有的不知道都改了多少稿了,不改不行啊,“总编”不签字发表不出去呀。

历史上能传得佳话,不屑“总编”的史官只有两个

——晋国董狐

——西汉司马迁

敬礼!!!!!!!!!!

兰博否,有时还得看看作者本人

人首先是动物,动物的需要人都有,有时候真不敢保证给史官送点红包什么的就“下笔如有神”了,听说现在叫什么“封口费”。

如果碰到清高的文人怎么办,不爱钱,好办,来几个“佳丽”试试,听说屡试不爽,下笔更有“神”了,

这样的史书

………..嘿嘿……….

有一个例外——司马迁——

钱——不稀罕

佳丽——唉!!!!!(懂得都懂)

声明,并无人身攻击意图,只是就事论事。

说了半天了,大家一定会问,还有一部《清史》呢?

怎么一句不提呀。

很简单,不用提。

清朝离咱们太近了,技术也今非昔比了,有的连照片都有,比如那个知名度颇高老娘们就有写真集。如果有哪个大侠敢把老娘们写成“美若天仙”“倾国倾城”,那他绝对是找抽,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都啥时代了,你给画师多少银子也不好使啦,“素颜”是藏不住的。

所以老衲认为,《清史稿》,特别是晚清那部分,是可信度最高的一部著作!

道理很简单——

就算某些遗老想歌功颂德,把西太后包装成“女团”,你问问他敢下笔吗?

不敢,因为有图有真相!!!

就算有的愤青屎盆子都准备好了,请问往哪“扣”?

整不好当事人还活着呢,就算嗝屁了第二代大概率还健在,欺负死人拿你没办法,喘气的可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整不好告你侵权...........

(各位多包涵,老衲律师的职业病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