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随着气温的回升,很多人开始跃跃欲试想要到户外钓鱼、戏水,但在享受水上乐趣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可能潜藏的健康隐患——血吸虫病。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紧急提醒,指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仅需短短10秒,就可能遭遇感染。那么,血吸虫病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血吸虫病并非你想象中的吸血虫 很多人对于血吸虫病并不陌生,但却对这种疾病的本质了解不深。首先,血吸虫与我们常说的吸血虫(例如水蛭)并不是一回事。吸血虫主要生活在水田、河流、湖泊等地方,以吸食动物或人类的血液为生。而血吸虫则是一种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主要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等,能够寄生于人并引发疾病。血吸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其严重程度不容小觑。

如何感染血吸虫?这个过程你了解吗? 血吸虫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一种名叫“钉螺”的蛤蜊。感染的过程可以用三个步骤来概括:首先,水体受到血吸虫虫卵污染;其次,水中存在活跃的钉螺;最后,人若在这些水体中接触,就容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血吸虫的生命周期中,只有尾蚴阶段能够感染人体,因此一旦接触到含尾蚴的水体,就会快速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它们感染的速度之快,堪称惊人,足以让人生畏。

感染后,血吸虫病会带来哪些症状? 在感染血吸虫后,初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皮肤刺痛、丘疹、瘙痒。大约1-5天后,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容易与感冒混淆。经过30-60天的潜伏期,患病者会出现更为明显的症状,如肝脏肿大、腹水等,进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剧烈恶化,体重下降,肚子大如鼓。

如何有效预防血吸虫病? 预防血吸虫病的首要步骤就是避免接触疫水。以下是一些简单实用的建议:

关注警示标语,尽量避免在有钉螺孳生的水体中游泳、玩水或洗衣。

若因工作等原因必须接触可能的疫水,建议穿戴防护设备(如胶手套、胶鞋等),并可涂抹相应的防护霜。

注意饮用水的安全,避免使用未经过处理的水源。

多关注身体反应,若接触疫水后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就医。

感染后如何治疗? 若不幸感染该病,应及时就医。症状出现后,特别是发热、腹痛等,应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吡喹酮是目前有效且常用的抗血吸虫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痛苦。但需遵照医嘱,并定期随访,以防复发。

总结一下,阳春三月,大家纷纷出游、亲水,当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疫水,让我们的享受与安全兼得。理性对待这项运动,做好必要的防护和知识储备,才能真正享受春日的美好。你准备好了吗?在计划水上活动时,记得好好保护自己!分享你的预防方法,让大家多多交流,保障健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