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家里是有王位要继承的。

他必须有一个儿子。

既然自己生不出来,他只能去过继一个了。

和他血缘关系最近的是同母兄阿济格和同母弟多铎,其中他和多铎的关系更好。

他的嫡福晋和多铎的嫡福晋,都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哲哲的同母妹,且两个福晋大概率同父。

那么多尔衮选择过继多铎的儿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史书没有记载多尔衮是什么时候对自己的生育能力绝望,最终选择过继的。

但是顺治六年多铎去世的时候,阿济格因为多尔衮素来偏向多铎,找多尔衮闹过一场。

其中一条就是质问多尔衮为什么要亲养多铎的儿子多尔博。

也就是最晚从那时候开始,多尔衮就已经视多尔博为继承人了。

那年的多尔衮38岁。

前文说过,多尔衮和多铎这对同父同母的兄弟,娶了一对同母且大概率同父的姐妹做嫡福晋。

多尔博便是多铎和嫡福晋的第二个儿子。

多铎只有这么两个嫡子,嫡长子多尼继承他自己的豫亲王爵位。

嫡次子多尔博继承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甚至有可能在多尔衮夺位之后继承皇位。

这大概率是多尔衮打的如意算盘。

然而天不如人愿。

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病中仍逞强去打猎。

最终坠马身亡,年仅39岁。

顺治为了稳住多尔衮的党羽,隐忍不发,追封他为成宗义皇帝。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皇帝稳住了朝堂,又有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

他开始清算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养子多尔博只有8岁。

他自然不可能继承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之位,只能继承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和两白旗旗主之位。

多尔衮当皇父摄政王的时候,每天的俸禄是3万两银子,而普通亲王的俸禄是1万两银子。

顺治皇帝并没有削减多尔博的俸禄待遇。

于是年仅8岁的多尔博,就成为了清朝的和硕睿亲王,两白旗旗主,领3万两银子年俸。

是当时清朝待遇最高的亲王。

可是他这样的待遇并没有维持多久。

随着多尔衮被顺治皇帝清算,被开除宗籍废为庶人,多尔博这些继承自多尔衮的爵位和财产,全都化为乌有。

幸好多尔博不是多尔衮的亲生儿子,而是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的儿子。

或许是多铎已经去世了,顺治皇帝不想为难一个死人。

或许是多铎生前没有真正做过什么对顺治不利的事。

或许是顺治皇帝在清算多尔衮、赐死多尔衮同母弟阿济格之后,需要安抚这同母三兄弟留下的两白旗。

顺治皇帝并没有连着多铎一起清算,而是仅仅把多铎的豫亲王爵位降为郡王。

多铎的嫡长子多尼原本继承了多铎的亲王爵位,此时自然也跟着降为郡王,封号改成信郡王。

郡王仅次于亲王,而清朝没多少个亲王。他们家依然是清朝皇室的顶级王爵。

既然多尔博本就是多铎的亲生儿子,只是被过继给了多尔衮。

而且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多尔博只是个不到10岁的孩童。

那顺治皇帝自然也没有为难多尔博一个孩子。

只是削去他的亲王爵位和所有的特殊待遇。

让他归宗多铎,从此以后在宗法上依然是多铎的儿子,而不再是多尔衮的儿子。

小小年纪的多尔博,虽然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起落,但好歹留住了一条命,也保住了宗室身份。

此后顺治皇帝没再为难多铎一脉,反而多铎的嫡长子多尼还能作为大将军出征。

多尔博长大之后,也按照正常郡王嫡次子的待遇,被封为了贝勒。

不过多尔博在史书上没什么作为,并且只活了31岁就去世了。

此后他这一脉,又经历了好几次坎坷变迁。

02、多尔博后人的混乱传承

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爵位传承比较乱。

一般来说亲王和郡王默认世袭罔替,从贝勒开始及以下默认降等袭爵。

当然具体的执行要看皇帝的心情。

多尔博的亲生父亲多铎虽然受多尔衮连累从亲王降为郡王,但是他们这一脉依然是清朝顶级功王的待遇。

多尔博的同母兄多尼继承了父亲的亲王爵位,被连累降为郡王之后,子孙后代一直正常继承信郡王之位。

多尔博自己只是贝勒,所以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降等袭爵贝子爵位。

子孙后代的爵位,越降越低。

然而康熙末年,他们家出了一个对这一脉至关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多尔博的孙子塞勒。

塞勒继承爵位的时候,已经降到镇国公了。

根据《啸亭杂录》记载,塞勒这个人性格豪爽,而且非常爱喝酒,哪怕上朝的时候就酒气熏天的。

康熙废了太子胤礽之后,召集群臣商议立谁为新太子。

当时老八胤禩势大,大臣们大多推举胤禩。

就在这个时候,塞勒气冲冲地站了出来,对康熙说:惟有立雍亲王,天下苍生始蒙其福也。

雍亲王,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当时的他,还是康熙面前的小透明。

塞勒这话或许没被康熙听进去,但却给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雍正继位,还特地召见他,心有余悸地说:当日汝言,几有危于朕躬。然汝忠鲠可嘉,嗣后慎勿多言也。

意思是你当初说这话差点害了我,但我知道你是忠心,以后你少说几句吧。

雍正虽然嘴上说被塞勒吓坏了,但心里对塞勒公开支持自己还是很受用的。

从此塞勒这一脉就上了雍正乾隆父子的特殊照顾名单。

乾隆二十七年,多铎一脉的大宗信郡王德昭去世了。

德昭活了63岁,早在康熙年间就继承了信郡王爵位。这是塞勒公开支持雍正后,信郡王爵位第一次空出来。

德昭共有19个儿子,按理说信郡王爵位该传给德昭的儿子。

可是乾隆皇帝却声称德昭的儿子们没一个成器的,没有资格继承信郡王之位。

他召见了所有多铎的子孙,要在旁支里选一个继承人。

此时塞勒本人和塞勒的儿子都已经去世,继承爵位的是塞勒的孙子如松。

且如松只是个辅国公。

乾隆却让如松继承了信郡王的爵位。

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是乾隆在替父亲报答塞勒当年的支持之情。

03、多尔博一脉为什么又重新获封睿亲王

如松继承新郡王爵位之后,他的祖先们,包括曾经当过多尔衮嗣子的多尔博,以及公开支持雍正的塞勒,都被追封为信郡王。

如果不出意外,如松后代不作大死丢了郡王爵位的话,那么信郡王之位,也就是后来的铁帽子王豫亲王之位,就要在这一脉传下去了。

然而乾隆三十五年如松去世后,乾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让如松的儿子继承信郡王爵位,而仅仅让他儿子淳颖继承了如松之前的辅国公之位。

信郡王的爵位又还给了德昭的儿子,由德昭的儿子修龄继承。

短短8年的时间,信郡王的爵位先从多尼一脉传到多尔博一脉,又从多尔博一脉还给多尼一脉。

这是如松哪里得罪了乾隆吗?

答案在乾隆四十三年揭晓。

虽然大家对清朝的铁帽子王津津乐道。

但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之前,清朝是没有铁帽子王的说法的。

清朝初年宗室爵位的传承比较混乱,一般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贝勒及以下降等袭爵。

例如多铎嫡长子这一脉的信郡王爵位就一直传到乾隆年间都没降级过,而嫡次子多尔博只是贝勒,他的后代就降到了辅国公。

但是即便是世袭罔替的王爵们,内部换宗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例如信郡王的爵位一度从多铎嫡长子一脉换到嫡次子一脉。

甚至有的时候,皇帝不喜欢某个亲王,也会让他的子孙降等袭爵。

例如康熙的弟弟常宁去世的时候是恭亲王,他的儿子却只能降两级继承贝勒之位。

我们熟悉的清朝宗室爵位的降等袭爵,亲王的儿子是郡王,郡王的儿子是贝勒,这是乾隆年间才定下来的。

乾隆定下宗室降等袭爵的爵位继承制度之后,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

清朝和大多数朝代不一样,清朝的天下是宗室们打下来的。

清朝初年有一批战功赫赫的王爷,是用战功换来的爵位。

如果他们的后代也和普通恩封的王爷一样,没过几代就降级成低等爵位了,岂不是显得皇帝过于无情?

于是乾隆钦定了一批战功最大的王爷,加上雍正钦定的怡亲王允祥,他们的爵位不用降等袭爵,而是世袭罔替。

这就是铁帽子王的由来。

而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和多铎的豫亲王爵位,都在铁帽子王名单当中。

那么问题来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早被顺治皇帝削了,多尔衮本人也被开除宗籍废为庶人。

多铎也从亲王降为郡王。

这如何是好?

这当然难不倒平反达人乾隆,他以多尔衮和多铎功劳甚大为由,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之位和多铎的豫亲王之位。

多铎的后人也从信郡王重新升级为豫亲王。

但是有一点不太好办,那就是多尔衮没有儿子。

乾隆完全可以让睿亲王爵位成为一个空头王爷,把多尔衮的排位摆在太庙就够了。

毕竟清朝也没规定王爷一定要有后人,绝后的王爷可不少。

他也可以像雍正为十六弟强抢庄亲王爵位一样,塞个皇子或者近枝宗室过继给多尔衮当后人,美美地霸占这个铁帽子王爵位。

但乾隆并没有这么做。

乾隆或许觉得铁帽子王的位置空着也不好看。

或许是想起了当年塞勒对父亲雍正的支持,对塞勒的后人始终有好感。

或许是塞勒的孙子如松或者曾孙淳颖实在讨乾隆喜欢。

乾隆决定,既然多尔博当年曾经过继给多尔衮当嗣子,只是后来多尔衮被顺治皇帝清算,多尔博归宗多铎。

那就让死了100多年的多尔博再过继一次呗。

从此在宗法上,多尔博就是多尔衮的儿子而不再是多铎的儿子。

多尔博这一脉是多尔衮的后人而不再是多铎的后人。

8年前仅仅继承了辅国公之位的淳颖,鱼跃龙门成了睿亲王。

而且从多尔博开始,淳颖的所有祖先,也都成了睿亲王。

从此睿亲王这个铁帽子王爵位,就在多尔博的后人当中传承了下去,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04、写在最后

回看多尔博这一脉,经历可以说十分坎坷了。

多尔博作为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的嫡次子,从小过继给了多尔衮,并在多尔衮去世之后继承睿亲王爵位。

可是多尔衮被顺治皇帝清算后,多尔博也被削去亲王爵位,归宗多铎,最后仅被封了一个贝勒。

按理说多铎的亲王爵位被降为郡王并改为信郡王之后,信郡王之位该在多铎嫡长子多尼一脉传承。

可是乾隆年间,或许是由于塞勒支持过雍正皇帝,乾隆替塞勒的孙子如松强抢了信郡王之位,多尔博一脉成为信郡王的继承人。

如松去世之后,乾隆又把信郡王爵位还给了多尼一脉。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位多尔衮平反并确定铁帽子王名单,多尔博重新被过继给多尔衮,多尔博一脉重新继承睿亲王爵位。

多尔博临终之前一定想不到,他这辈子宗法上的父亲已经换了两次了,去世后一百多年还能换第三次。

他最终还是成为了多尔衮宗法上的儿子。

你觉得是不是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